传真:+86-13371727239
手机:13371727239
邮箱:mail@hnbaili.net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西大街锦绣名城5号楼南侧202门面房
AG体育原标题:聚力产业振兴 擦亮非遗名片 ——栖霞区湟中区东西部协作推进民族手工业发展
西宁市湟中区阳坡村的银铜器加工工艺历史悠久,素有“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其银铜器制作暨鎏金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与西宁市湟中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内容,精心打造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项目一期于2021年7月18日正式开园。随着项目二期、三期相继建成,未来园区有望成为青海全省最大的银铜器产业示范基地。
湟中区阳坡村从事银铜器加工的有127户、412人,多年来始终维持着手工作坊“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产业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推动湟中银铜器加工提质增效AG体育,湟中区采取了综合措施。
打造基地,规模经营。为扶持产业发展壮大,两地决定将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列为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投入1000万元协作资金,并撬动社会投资1000万元,打造成集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研发、展出、销售以及餐饮、旅游等为一体化的综合基地,建成34套“前店后院”式手工艺品加工车间,配建1200平方米传习培训展览中心。2021年,湟中区银铜器加工产业销售额超过4亿元。
利益联接,滚动发展。成立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原则,建立“ 334”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收益的30%用于基地产业发展、30%注入帮扶基金、40%纳入村集体经济,带动众多农民转型为技艺工匠,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
抢抓机遇,持续做强。2021年7月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正式开园后,一个月时间内入住率就达到了70%,入园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2%,预计每名工匠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湟中区乘势而上,推进二期项目,投入1430万元建设22套加工车间,并完善研发、旅游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未来有望成为青海省最大的银铜器产业基地。
湟中银铜器制作暨鎏金技艺是历经多年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市场化大潮中,如何让传统文化获取新的生命力,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是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统一标示品牌。完成了湟中“八瓣莲花”非遗标识的设计提升与推广应用,申请注册银铜器制作“艺河湟”商标,鼓励支持基地企业使用统一商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
制定行业标准。借助苏青协作之机,在两地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动银铜器制作传统工艺质量标准化,制定符合行业要求的产品标准,全面提升产品工艺和质量水平。
优化产品设计。进一步发挥东西部协作优势,继续从协作资金中拨出专款,与南京优秀文创公司合作,为银铜器制作等非遗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邀请知名设计团队操刀,量身定制体现非遗技艺、彰显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现代创意、现代设计结合擦出火花。
东部广大消费市场是湟中非遗产品重要销售目的地。栖霞与湟中以银铜器制作产业为突破口,全力推动非遗系列产品进入江苏市场,让河湟文化在东部地区传扬。
实施产业对接。推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与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结成共建单位,积极引入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栖游记”文创公司等合作单位,为两地产业对接搭建平台。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双方互派干部挂职达3批次,深入学习江苏省在招商引资、园区管理、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2021年,栖霞山管委会投入近2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文旅产业发展。
设立产业据点。为更好地开拓江苏及东部市场,更好对接创意设计团队,湟中区积极对接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借助栖霞山禅意小镇开发建设之机,在寸土寸金的小镇“水街”选址500余平米的商业用房,两地共同投入500万元建设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进行招投标准备,预计将于2022年春节后建成营业。届时,以银铜器、唐卡、木雕为代表的湟中非遗将走出青海,在江苏人民面前展现其持久的魅力。
扩大文化宣传。组织南京市摄影名家赴湟中开展公益摄影活动,邀请知名团队拍摄湟中“八瓣莲花”非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湟中非遗的精彩画面,并在南京中山陵景区、仙林大学城等地举办“八瓣莲花”公益摄影展暨非遗产品展销活动,助力河湟文化和湟中非遗走进东部市场;湟中区第五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行走湟中”专题摄影展,其中100余幅优秀作品出自南京摄影家之手;从湟中11个非遗项目、25位艺人的125件手工艺作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和展示性的作品,前往南京市博物馆举办“非遗”文化展,推广河湟文化,讲好湟中“非遗”故事,吸引游客近40万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