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AG体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AG体育简介 | 联系我们

某某工厂-专业生产加工、定做各种金属工艺品

国内金属工艺品加工专业厂家
全国服务电话 全国服务电话 13371727239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电话:13371727239

传真:+86-13371727239

手机:13371727239

邮箱:mail@hnbaili.net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西大街锦绣名城5号楼南侧202门面房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AG体育英德西牛麻竹笋:“剥皮黄金”如何“剑指”百亿产值|粤“味”百千万
发布时间:2024-06-08 12:49 来源:网络

  AG体育编者按:“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以“头号力度”推进其走深走实,南粤大地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协奏曲”。

  为全面呈现“百千万工程”进展成效,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粤“味”百千万》专栏,以“舌尖上的经济”为小切口,聚焦呈现广东大力发展荔枝、英德红茶、麻竹笋、增城丝苗米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升值,以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天刚蒙蒙亮,笋农郭志步就到种植基地查看麻竹笋的生长情况。今年是这批竹子种下的第三年,明年就要迎来高产期,平均每亩地能收获3000斤麻竹笋,也就是近4500元的收入。郭志步盘算着,明年要多请几位采摘工,才能度过农忙季。

  千里之外,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家拉面店刚点上灯。店铺学徒正在准备拉面所需的高汤,他从橱柜里掏出一包包笋干开始泡发。这些笋干大概率来自于郭志步所在的英德市西牛镇。据悉,英德市出口的笋干产品占日本笋干市场的95%以上。

  作为日本国民食物必不可少的配料,西牛麻竹笋把这座粤北小城和千里之外的海外市场紧紧捆绑。政府积极作为,抢抓商机。当前,清远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把西牛麻竹笋打造为百亿产值产业。2023年,西牛麻竹笋全产业链产值已达71.31亿元,增长78%。

  位于广东清远的英德市,是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截至目前,麻竹笋种植总面积达85.11万亩,从业人员超8.8万人。

  其中,英德市西牛镇更被称为“中国麻竹笋之乡”,几乎家家种竹笋,户户是笋农。西牛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吴世豪介绍,当地土壤偏酸性,气候温暖偏热,雨水量充足,山地与丘陵之间的缓坡,非常适宜麻竹生长。

  郭志步所在的西牛镇赤米村,一眼望去,除了农田和生态林,地面上能种的都种上了麻竹。近年来,随着西牛麻竹笋市场打开,企业需求增加,生笋收购价格从五毛涨到一块五,笋农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笋节一响,黄金万两。与价格一同拔升的,还有笋农的积极性。过往,西牛麻竹笋种植都是粗放化管理,依赖的还是几百年来祖辈口耳相传的种植经验。门前屋后长出来的麻竹笋产量低,质量差,难以达到加工标准。时下,笋农正有意识地探索科学种植经验,当地政府也组织了多场培训。

  “过完年要修竹头,修竹头有助于竹笋营养吸收,来年我们砍笋也更好下刀,”郭志步讲述自己一年的工作,“清明前后下一点肥料,竹笋能长得更好。最忙的是六月到十月,我们每天上山砍笋。笋季过后,勤快的笋农还会摘竹叶去卖,晒一晒笋干挣个手工费。”

  为了保持麻竹笋的鲜嫩,郭志步在农忙时期往往赶在日出前上山,上午11点前收工。过了中午,大太阳会把竹笋的水分蒸发,时间一长,笋就会变老。因此,当天砍的笋,当天就要卖掉。

  太老的笋口感不好,会破坏市场,这是郭志步反复提及的。食品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也是保持水分,所以在多个村里设置了收购点。收购点把收来的笋泡在水里,或者直接进行切片切丝,再拉到厂里深加工。从生笋到更易储存的腌制食品,不过一天时间,食材新鲜度可想而知。

  每天,轰鸣的卡车汇入这座小城,载走数以吨计的笋,尔后有各自的去处:广西螺蛳粉的灵魂搭配,四川家庭饭桌的家常小菜,乃至日本拉面的标准配料。一年下来,全链条产值超71亿元。

  除了科学的种植经验,笋农通过培训还有意外收获:清理干净的老竹能卖给制纸厂,笋壳、老化的部分也有制作工艺品的厂家需要。麻竹浑身都是“宝”,笋农再也无需只盯着那一小节竹笋。

  仅赤米一条村,就有五家企业进驻,相隔三五米就有一个收购点。“没听说过笋农卖不出笋的,”郭志步对此很肯定,“按照现在的价格,平均每亩地每年收入4500元,勤快的笋农一年挣个二十万也是有的。”

  西牛麻竹笋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回乡。过去麻竹笋价格不高,采摘过程辛苦,无法实现机械化,一年挣的钱远不如外出打工。如今,不少“85后”“90后”顺着热潮,成为家乡麻竹笋种植的主力军。“以前没人愿意吃这个苦,现在麻竹笋价格高了,很多年轻人包下竹山自己做,或者和企业合作,收入都很可观。”郭志步说AG体育。

  勤劳致富,向来是劳动群众质朴的愿望。但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升级改造,产业价值的质的跃升,再怎么勤劳,也不一定能通向成功。西牛麻竹笋价格能在几年内翻倍,背后藏着一个阵痛和觉醒的故事。

  竹笋具有季节属性,生笋又难以保鲜。英德市尽管具有原料优势,却主要靠卖生笋赚钱,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很多企业扎根当地多年,还是以贴牌生产和粗加工为主。议价权在别人手上,价格自然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当地产业链的短平窄,一度让有关部门焦灼。

  返乡创业的笋企负责人钟子健回忆AG体育,2019年回到家乡西牛镇以前,自己已经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但我回来发现,西牛麻竹笋这个行业,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加工程度和销售渠道,一直没有升级,还是走传统贸易的老路子。”

  道理很简单,只有嵌入工业化生产手段,把生笋加工成为商品,提高附加值,才能拿回议价权,西牛麻竹笋产业才会有相对优势。问题也很突出,当地没有食品加工的基础,特别是精深加工环节。解决方案更直接,不懂就去学,政府把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助推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线。

  麻竹笋产业协会会长黎水清便是其中典型,从种植原料到精深加工再到无尘车间,他的工厂真正实现了转型升级。经验欠缺,不怕,政府每年组织去重庆、福建参观同行;技术短板,不怕,企业和农业院校达成合作;工艺落后,不怕,企业请来多位成熟的调味师坐镇。不断学习实践,反复推倒重来。目前,巨元孖宝麻竹笋有限公司已拥有三家精深加工厂,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带动农户种植西牛麻竹笋3000多亩,把更多税收和就业机会留在本地AG体育。

  当越来越多工厂进入池子,成为活水,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把关便成为重中之重,不可懈怠。从收购点开始收紧袋口,减少老笋、坏笋混入市场,产业才能筑牢根基。2023年,英德市拟专项拨款用于收购点标准化厂房规范建设,依法取缔达不到条件的临时收购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收购点申办登记证,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整治。

  为了保质保量地供货,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和笋农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成立西牛麻竹笋种植基地,也就是企业向村里租地,雇佣农户成为管理员。种植基地盈亏自负,笋农需按约定优先向该企业供应麻竹笋,企业以市场价收购;如有超出的产量,笋农可以卖给其他企业。通过这一模式,企业的供应源更为稳定,笋农也可多一笔收入。

  西牛镇以麻竹笋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英德市西牛麻竹笋“补投改”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荐名单。目前,当地已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五家市级龙头企业,笋企和合作社总数达186家。以推进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当地政府持续鼓励企业升级改造,做深精加工。

  几乎每个当地人都会提及,2019年柳州螺蛳粉的爆火,是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的重要事件。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搭配,盛产酸笋原料的这座小城被突然拉到聚光灯下,麻竹笋价格一路飙升,形形的资本和人群汇入这片蓝海,裹挟着小城里的每一个人。

  当时还在广州互联网从事产品研发工作的“85后”钟子健,也决心回乡创业。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他最开始的想法也是做酸笋、腌制笋等即食食品。市场的反馈并不理想,一家没有基础的新厂,在同质化太高的市场,难以打开渠道。

  “当时就是不停交学费。”钟子健形容,在西牛镇经营麻竹笋工厂的基本是上一辈,还沿用着传统的贸易方式。没有人像钟子健一样,把西牛麻竹笋当作一个产品去运营,也没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做。

  路是一点一点走出来的。他紧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互联网产品思维,做别人还没做的东西。首先是渠道的改变,钟子健把主要的销售渠道放在线上,基于西牛镇的原料优势和成熟的加工工艺,再加上规模经营,能够把价格“打”下来。有了价格优势,流量也不能少。乘上直播的东风,大粤北食品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包,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排名前列。

  再就是产品的改变,西牛麻竹笋如果能提前焯水煮熟,在达到更好的口感的同时,也更方便消费者食用。这一步激发了钟子健推出预制菜产品的灵感。他推出“竹笋+N”的产品概念,把经过初级加工的糯米笋、酸菜小笋和腊肉等其他净菜结合,变成多种不同产品组合。他比较过不同类型的竹笋产品,认定这一赛道不仅能面向消费者,企业端的市场也十分可观。

  这套品牌化运营经验,钟子健也尝试过推向其他同行,让企业能够在网上形成抱团效应,更好地擦亮这块牌子。目前,“西牛麻竹笋”已申请下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不少企业已经用上了商标贴牌。当地政府正积极引导企业使用西牛麻竹笋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宣传口径,逐步形成麻竹笋产业品牌矩阵。

  西牛麻竹笋给这座小城带来了年轻人,年轻企业家正试图将这条路走出更多新意。

  喊出“以竹代塑”口号的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打算给麻竹笋更多想象空间,让产业链往纵深处发展。如此巨大的产能,必须通过新的产品抵达更大的客户群。

  他们依靠中山大学、国际竹藤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院校专家团队,手握多项“以竹代塑”的专利,将笋农废弃的笋筒、笋壳、竹子转变为新型全降解复合材料,制成一次性全降解餐盒、餐具、农用地膜等,已经和多家海外航空公司达成合作。

  越来越多的面孔涌入,带来活力。从最初的腌制食品、竹叶制纸、竹工艺品,到现在的休闲零食、以竹代塑、益生菌发酵的无添加食品,当地企业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愈发步履稳健。